网站支持IPV6

您所在的位置:  ›  首 页  ›  粮油信息

小麦行情持续推高 未来优麦市场可期

来源:粮油市场报 | 时间:2025-10-28 16:31| 字体大小:

 当前市场焦点仍在秋收秋种,秋冬种完成前麦市供需偏紧局面或持续,麦价有望继续稳中偏强运行。但因麦市供大于求格局难改,加之面粉企业考量利润空间,支撑麦价持续上涨的动力不足,阶段高点或现,切忌盲目追涨而错失市场机会。

进入10月份以来,因农户忙于秋收秋种、贸易商忙于秋粮收购,小麦市场流通量减少,主产区麦价持续偏强,且屡创阶段新高。监测显示,截至10月24日,主产区制粉企业国标二等普通小麦进厂价2460~2520元/吨,周环比上涨10~20元/吨,月环比上涨30~50元/吨。上周传闻11月份可能启动托市小麦拍卖,初期计划投放2017年和2019年陈麦,但市场情绪并未过于紧张,传闻对麦市的影响暂且有限。

产区麦价持续偏强

据市场反映,近日北方主产区天气转好,但持粮主体惜售观望情绪浓厚,市场上量不足。面粉加工企业存在补库刚需,叠加玉米霉变率高催生饲用替代需求增加,产区麦价继续偏强运行。

截至10月24日,河北邯郸制粉企业新普麦净粮进厂价1.238~1.245元/斤,山东菏泽1.249~1.258元/斤,河南新乡1.245~1.26元/斤,江苏徐州1.222~1.245元/斤,安徽亳州1.25~1.253元/斤,部分周环比上涨0.005~0.015元/斤。从区域上看,涨价普遍集中于山东、河南、陕西等地。

当前,山东南部、河南、安徽小麦价格较高,河北、山东北部价格较低。随着主产省小麦价差的扩大,小麦区域间流通量或将增加。市场分析认为,受价格连续上涨推动,近期持粮主体惜售心理不断强化,市场流通粮源偏紧,进一步加剧价格坚挺,形成了阶段性循环。

近日华北黄淮秋收连阴雨过程基本结束,河南、山东秋收连阴雨强度重于2021年和2023年。持续连阴雨天气导致农田土壤过湿,秋收和腾茬整地进度显著滞后,冬小麦适时播种延迟。目前北方冬麦区大部尚未麦播,与常年最适播期相比已明显偏晚,市场担忧心理仍存。

优质小麦价格坚挺

据了解,受终端消费升级及进口减少双重驱动,国内小麦优质优价特征明显。当前主产区优质麦价格高位坚挺,河北邢台“新麦26”收购价1.45元/斤,山东临沂“师栾02-1”报价1.46元/斤,均较普麦价格高出近0.20元/斤。

海关数据显示,截至9月底,2025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290.21万吨,同比减少770.93万吨,减幅72.65%。小麦进口量大幅下降,缓解了国产优质麦的竞争压力。以强筋麦为例,以往依赖进口的高端烘焙领域,如今对国产“新麦26”“师栾02-1”等品种的采购占比已提升至65%以上。

长期来看,优质小麦行情向好逻辑不变。一方面,我国小麦消费结构中,高端制粉、烘焙等领域需求占比仍在提升,2025年优质麦消费量预计同比增长8%~10%;另一方面,种植端优质麦品种推广虽在加速,但产能释放仍需时间,供需紧平衡状态或将维持。

储备小麦拍卖亮眼

据市场反映,受阶段性市场散粮流通下降、麦价持续走强影响,近日政策性储备小麦竞价交易火爆,不仅成交率高企,而且溢价也较明显。10月23日,上海市储备粮投放的2022年产红麦最高成交价达2545元/吨,较底价高出265元/吨。

10月20日,中储粮山东分公司济宁直属库竞价销售2021年产小麦3850吨,全部成交,底价2420元/吨,成交价2440元/吨。10月21日,河北衡水和平国储粮库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1年产小麦4000吨,全部成交,起拍价2430元/吨,成交均价2430元/吨。10月22日,中央储备粮江苏宿迁直属库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0年产小麦7554吨,底价2410元/吨,成交价2450~2454元/吨。10月23日,北京市储备粮竞价销售2020年产小麦1.78万吨,全部成交,底价2390元/吨,成交价2430~2450元/吨,成交均价2440元/吨。10月24日,河南省储销售2021年产混合麦8000吨,底价由2490元/吨提高到2510元/吨,全部成交,成交价2510~2515元/吨,成交均价2513元/吨。

与此同时,储备小麦采购交易相对逊色。10月21日,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竞价采购2025年产小麦16126吨,底价2425~2450元/吨,仅成交877吨,成交率为5%,成交价2440元/吨。10月22日,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储备专场竞价采购2025年产三等及以上白小麦8124.42吨,底价2440元/吨,流拍;同日,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东盛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竞价采购2025年产白麦1295吨,底价2660元/吨,流拍。

终端企业随用随采

据市场反映,天气转凉并未对面粉销售带来明显提振,制粉企业开机率整体不高,小麦采购以随用随采为主。华北部分地区因新季玉米霉变率超标无法使用,小麦饲用比例较前期有所增加。

10月16日,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2720~2760元/吨,周环比持平;麸皮出厂价1680~1730元/吨,下跌40~70元/吨。原因主要是制粉企业开机率恢复,麸皮产出量增加,近期替代品米糠粕性价比更高,下游饲料企业减少麸皮采购。

受小麦进厂成本上涨、麸皮价跌影响,近期粉企理论制粉亏损扩大。监测显示,10月22日,华北黄淮制粉企业理论平均制粉利润-70元/吨,亏损周环比扩大25元/吨。其中,河北石家庄-41.7元/吨,山东济南-92.2元/吨,河南郑州-77.3元/吨。

受玉米价格下跌、小麦价格上涨影响,近期小麦、玉米价差继续呈扩大态势。10月22日,华北黄淮小麦、玉米价差均值为240元/吨,月环比扩大90元/吨。从价格上看,小麦已不具有性价比优势。

不过,据当地饲料企业反映,近期华北黄淮新玉米质量偏差,陈玉米库存也处于低位,考虑饲料品质等因素,添加一定比例的小麦可以控制饲料卫生指标,因此,现阶段仍有部分饲料企业使用小麦。目前东北新季玉米已陆续上市,饲料企业短期的质优粮源供应不足问题将得到缓解,小麦饲用替代量将随之下降。

后市切勿盲目追高

近期,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突破1.25元/斤,部分地区冲上1.26元/斤、1.27元/斤,甚至摸高1.28元/斤,涨势之猛、速度之快大大超出市场预期。越涨越猛的麦市行情是泡沫还是新常态,手中的小麦是去是留,部分持粮贸易商产生纠结心态。

客观而言,当前小麦市场看涨情绪仍然存在,阶段利好因素占据上风,预计短期麦价继续维持震荡偏强态势,但利空因素也不容忽视。一是阶段性供需错配导致供求矛盾加剧,但麦市供强需弱格局并未改变;二是华北黄淮地区降水已经结束,基层购销难度减小,部分贸易商开始逢高出货,市场上量逐步恢复;三是需求端不太“给力”,面粉市场消费平淡,粉企开机率不高,对小麦维持刚需采购;四是最低收购价小麦可能恢复拍卖的传闻影响市场心理,若传闻属实,将推动饲料原料替代逻辑深度调整。

市场认为,近期麦价“逆预期”上行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。随着市场阶段性利好释放结束,麦价涨势将会放缓并进入平稳状态,不排除后市因价高量增而出现回落风险。持粮主体应抓住当前变现时机,莫因盲目追高而错失市场机会。‍

图片



  • 分享到:

通讯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6号新时代商务中心35楼 邮政编码:430064

武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

鄂ICP备19003974号

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60号

 
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抖音
扫描二维码下载iphone版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