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中旬,南北方中晚稻集中收获上市。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,截至10月16日,全国中稻收获近七成,新季中晚稻供应宽松加剧,短期价格有涨有跌。
10月16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称,自17日起在河南省内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202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。至此,2025年中晚稻政策收购季正式拉开帷幕,进一步夯实中晚稻市场价格底部。
粳稻上市进度加快
大型米企陆续开收
国庆节后,东北大部分地区天气以晴为主,主产区粳稻陆续收获上市。进入10月中旬以后,黑龙江东部连续多次霜降,在田稻谷快速降水,为减少产量损失,农户加快收割节奏,短期粳稻收获上市量增加。本周,黑龙江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降雪天气,吉林和辽宁部分地区降雨增多,粳稻收割进度逐步放缓。
近期,随着粳稻快速上量,米企挂牌收购价格小幅下跌。据监测,截至10月17日,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米企水分15%、出米率69%的圆粒粳稻收购价1.335元/斤,较10月初下降0.015元/斤。吉林省吉林市益海嘉里水分14.8%、出米率60%的“中科发五”收购价1.55元/斤,下降0.05元/斤;水分15%、出米率68%的圆粒粳稻收购价1.38元/斤,较去年开秤价低0.02元/斤;水分15%、出米率66%的“绥粳18”收购价1.47元/斤,与去年开秤价持平。辽宁盘锦地区储备库水分14.5%、出米率69%的“盐丰”稻收购价1.43元/斤,与去年开秤价基本持平。
籼稻品质有所转好
现货市场优质优价
在南方籼稻市场上,近期收获上市的中晚籼稻品质较9月份上市的籼稻品质有所好转,出糙率和整精米率相比9月份上市的中稻提高3-5个百分点。受品质提升带动,近期中晚籼稻价格小幅上涨。大米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较高,陆续开始建立库存。
据监测,本周(10月13日至17日),普通中晚籼稻市场主流收购价:河南省1.13~1.18元/斤(出米率65%~66%),较9月末上涨0.03~0.08元/斤;湖北省1.22~1.25元/斤(出米率65%~67%),上涨0.10~0.15元/斤;安徽省1.15~1.20元/斤(出米率65%~67%),上涨0.05~0.10元/斤;江苏省1.25~1.30元/斤(出米率67%~70%),上涨0.15元/斤。
河南省中晚籼稻种植主要集中在豫南的信阳地区,今年中晚籼稻生长后期及收获上市阶段,信阳地区持续一个多月的连阴雨天气,严重影响了新稻的品质及收获上市进度,导致新季中晚籼稻上市后品质低、价格也低,基层农户惜售心理较强,市场上符合国标收储质量标准的粮源有限,一时成为籼稻市场的价格洼地。
为了提振市场价格,保护种粮农户积极性,国家自10月17日正式在河南省启动202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,按照1.29元/斤的标准敞开收购新稻,给市场释放出积极的信号,或将逐步抬升中晚籼稻价格底部。
原粮稻谷供应宽松
米价继续稳中下行
本周(10月13日至17日),新季中晚稻大量收获上市,原粮供应宽松,下游大米价格继续稳中下行。据监测,截至10月17日,早籼米批发价:长沙地区3580元/吨,广州地区3680元/吨,福州地区3750元/吨,均与上周持平。中晚籼米批发价:南昌地区3650元/吨,周环比下跌20元/吨;长沙地区3600元/吨,广州地区3870元/吨,福州地区4150元/吨,均持平。圆粒粳米批发价:建三江地区3660元/吨,周环比下跌80元/吨;淮安地区4000元/吨,上海4030元/吨,均下跌40元/吨;天津3850元/吨,持平。广州地区进口泰国米批发价3660元/吨,与上周持平;进口越南米批发价3560元/吨,下跌20元/吨。
地储稻谷轮换活跃
整体成交明显提升
本周(10月13日至16日),地储稻谷轮换交易活跃度提高,成交率明显提升。新粮市场上,据不完全统计,10月13日至16日,南方9省地储稻谷采购计划交易51.3万吨,实际成交27.3万吨,成交率53.2%,成交价格在2565~3000元/吨之间,折价幅度0~240元/吨。
陈粮市场上,据不完全统计,10月13日至16日,全国12省地储稻谷销售累计投放67.7万吨,实际成交30.9万吨,成交率45.6%,成交价格在1987~3050元/吨之间,溢价幅度0~340元/吨。
国际米价涨跌互现
大米供应宽松加剧
本周,国际米价继续保持涨跌互现走势。据监测,截至10月17日,印度大米(5%破碎率,FOB报价)366美元/吨,较上周下跌8美元/吨,同比下跌124美元/吨;泰国大米354美元/吨,较上周下跌1美元/吨,同比下跌175美元/吨;越南大米374美元/吨,较上周下跌3美元/吨,同比下跌165美元/吨;巴基斯坦大米349美元/吨,较上周上涨5美元/吨,同比下跌134美元/吨。
进入10月中旬,亚洲部分大米主产国正处于新季稻米收获旺季,大米供应宽松加剧。菲律宾实施大米进口禁令使得越南大米出口承压,韩国、日本等国家仍面临米价下行压力,积极采取应对措施,原有大米进口国印尼今年实现稻米生产自给,后期进口或将减少。
与此同时,泰国、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竞争加剧,缅甸等待中国新的大米进口配额,多重因素影响下,短期国际米价有涨有跌。
(来源:粮油市场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