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贯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核心品种,玉米的供需动态直接牵动上下游产业神经。2025年10月,全国玉米进入集中收获期,华北产区因连阴雨遭遇品质重创,东北丰产与进口锐减形成鲜明对比,叠加陈粮库存低位的背景,市场正处于新旧周期交替的关键节点。短期新粮上市带来的供应压力虽压制价格,但2026年行情已显露偏强端倪,区域布局与时机把握成为市场博弈的核心。
产区分化加剧:东北量质双优成"压舱石",华北质弱倒逼结构调整
2025/26市场年度(当年10月至次年9月)国内玉米产量预计达29616万吨,较上一年度的29492万吨小幅增长0.4%,播种面积与单产均稳中有升。但区域表现呈现显著分化,成为重塑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。东北产区凭借光温水条件匹配的优势,初霜期偏晚为玉米充分灌浆成熟创造了有利条件,结荚鼓粒饱满,丰产预期明确,且品质保持优良,低毒素粮源成为市场核心供给力量。
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华北产区的困境。豫陕晋等地9月下旬至10月持续阴雨,不仅延误秋收进度,更导致新粮霉变风险陡增,品质大幅下滑。即便农户抢收抢烘,粮源品质仍难以满足饲料用粮的安全标准,符合生猪养殖需求的优质玉米占比显著下降。这种品质差异直接引发采购流向重构:华北本地饲料企业不得不转向东北采购低毒素粮源,储备库补库计划也将重心放在东北粮源上,而华北低品质玉米更多流向对原料耐受性更强的深加工领域。
从流通端看,东北玉米的跨区域调运规模正持续扩大。尽管当前新粮集中上市阶段农户售粮积极,贸易商"随收随走"降低囤货风险,但优质粮源的稀缺性已提前锁定后续流通价值,东北玉米在全国供应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贸易格局重塑:进口收缩强化内循环,区域策略呈现差异化
进口市场的持续收缩成为今年玉米市场的重要特征。2024/25年度玉米进口量仅300万吨,较2023/24年度的2341万吨大幅锐减87%;进入2025/26年度,进口预测进一步下调100万吨至600万吨,较五年前年均2000万吨的水平仍有明显差距。进口渠道的收窄彻底打破了此前"国内产+海外补"的供应模式,使得东北玉米的市场价值愈发凸显,国内市场内循环特征更加显著。
在此背景下,不同销区的采购策略呈现清晰分化。华南销区因远离东北主产区,运输成本较高,且进口补充不足,对远月粮源的锁定需求尤为迫切。当前港口东北玉米报价结合成本测算已具备一定性价比,提前布局2026年远月头寸成为规避后续涨价风险的理性选择。西南地区则形成东北与新疆粮源的竞争态势,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精准测算两地到货成本差异优化采购结构,降低原料成本。
豫苏皖等小麦主产区则需关注超期小麦的处置动态。尽管市场对超期小麦流向有诸多猜测,但从历史经验看,定向投放饲料企业的规模往往有限,且受品质限制难以形成对玉米的系统性替代。当前玉米产区批发均价约2159元/吨,而小麦市场受成本支撑,价格优势并不明显,当地企业可结合拍卖底价及升贴水政策明朗后再做决策,但对优质玉米有刚性需求的企业仍需提前锁定东北粮源。
产业两端博弈:深加工遇机遇,养殖端陷低迷
玉米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呈现明显分化,不同环节面临迥异的市场环境。华北深加工企业意外成为区域灾情的"受益者":尽管本地玉米品质下降,但深加工对原料霉变率的耐受度更高,且当前采购成本与东北深加工企业的差距持续缩小。在产能规模稳定的前提下,成本优势带动加工效益提升,预计华北深加工企业的开机率将保持高位,成为消化本地低品质玉米的核心渠道。
养殖端则持续面临需求疲软的压力,对玉米饲用消费形成压制。截至2025年10月,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38万头,超出正常保有量3.5%,叠加头部猪企出栏量激增、二次育肥压栏等因素,生猪供应处于过剩状态。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,养殖完全成本与售价倒挂,中小散户濒临亏损,行业降本增效需求迫切。尽管当前玉米价格处于相对低位,但受生猪产能过剩影响,饲用消费增长乏力,短期内难以形成对玉米市场的拉动力量。
政策层面的动态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的关键变量。当前陈粮库存处于低位,市场对储备收购政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。若后续启动阶段性收储,将有效缓解新粮上市带来的供应压力,形成价格托底支撑;而收储规模与节奏的差异,也将直接影响2026年市场的供需平衡格局。从成本角度看,当前玉米价格已接近种植成本线,过度下跌的空间有限,政策"保价稳粮"的导向为市场提供了底部预期。
2026年行情展望:供应拐点隐现,价格重心上移
尽管2025年10月新粮集中上市导致短期价格震荡偏弱,贸易商观望情绪浓厚,但2026年市场走势的核心逻辑已逐渐清晰,整体呈现"短期承压、中长期偏强"的特征。
从供应端看,阶段性过剩将逐步转向紧平衡。当前华北农户因粮质偏差急于抛售潮粮,导致短期供应充足,但农户普遍倾向于留存优质干粮,预计2026年初自然干玉米上市量将明显减少,贸易商收储可能面临"有价无市"的局面。东北产区虽丰产,但优质粮源的外流量将持续增加,叠加陈粮库存低位、进口补充有限的背景,2026年二季度后供应压力有望显著缓解。若储备收购政策适时启动,更将成为价格止跌反弹的催化剂。
从需求端看,工业消费的增长将成为重要支撑。2025/26年度玉米工业消费预计达8450万吨,较上一年度增长1.3%,深加工领域的稳定需求将持续消化粮源。而养殖端若在2026年进入产能去化周期,能繁母猪存栏量回落至合理区间,生猪价格有望逐步复苏,届时饲用消费将迎来修复性增长,形成供需双向拉动。
价格方面,2025/26年度国内玉米产区批发均价预计在2300-2600元/吨区间,较当前价格有明显上行空间。具体来看,2026年一季度受新粮上市尾声与春节备货需求叠加影响,价格有望启动首轮上涨;二季度随着优质粮源供应减少、储备政策发力,价格重心将持续上移;三季度若养殖需求复苏,可能进一步打开上行空间。
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,当前正是布局的关键窗口期。贸易商可筛选优质干粮适度储备,规避劣质粮源的霉变风险;下游企业可结合自身需求,逐步锁定2026年远月头寸,降低成本波动风险。华南、西南等销区需重点关注东北粮源的调运成本变化,华北饲料企业则应优先保障低毒素玉米的库存安全。
总体而言,2025年10月的玉米市场正处于短期供应压力与中长期价值凸显的转折期。华北品质下滑与东北优质丰产的区域分化、进口收缩与政策托底的双重作用,将推动市场在2026年完成从过剩到紧平衡的切换。对于把握好区域差异与时间窗口的参与者而言,市场调整期恰恰蕴藏着结构性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