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粮集中收购已经结束,四季度国内小麦市场将如何演绎?笔者认为,综合考虑供需格局、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心理,预计四季度小麦市场供需格局或较上年改善,小麦价格整体将呈稳中小幅震荡态势,大幅涨跌的概率仍然不大。麦市行情虽然难言乐观,但也无需过于悲观,在阶段性波动中把握市场机会仍是关键。
与上年同期相比,今年夏收小麦市场承受压力较大。新粮上市以来,小麦价格虽涨跌反复,但主流价格基本围绕最低收购价窄幅波动,整体运行在合理区间。监测显示,截至9月底,主产区制粉企业国标二等新普麦进厂价为2430~2470元/吨,较6月初下跌10~20元/吨,重心略有下移。
小麦价格稳中小幅震荡
据了解,今年夏收各市场主体心态谨慎。为遏制麦价下跌,自6月7日起,五大主产省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。初步统计,夏收期间中储粮系统在主产省布设近700个收购库点,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超过1500万吨,有效发挥稳市作用,牢牢守住农民“种粮卖得出”的底线。
9月30日,河北石家庄国标二等普通小麦进厂价格为2435元/吨,山东济南2445元/吨,河南郑州2450元/吨,江苏徐州2440元/吨,安徽宿州2450元/吨,仅较6月初低10~20元/吨。
据市场反映,受终端消费升级及进口减少双重驱动,国内小麦市场优质优价特征明显。当前,“藁优2018”河北收购价2660元/吨,“济南17”山东收购价2580元/吨,“郑麦366”河南收购价2590元/吨,优普麦价差150~210元/吨。市场认为,在2025年小麦进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国产优质专用小麦价格大概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,相比普麦或有更多市场机会。
资深人士分析,今年夏粮收购形势较为复杂,贸易商和制粉企业做多库存者不多。值得庆幸的是,五大主产省大范围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,收购数量超出市场预期,对小麦市场价格底部形成强力支撑,有效遏制了麦价大幅下跌的风险,保护了种粮农户利益。
市场流通粮源同比减少
今年小麦市场呈现“收购进度快、托市范围广、市场运行稳”三大特点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,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10016万吨,而上年同期不到7000万吨。据分析,收购量同比明显增长的原因:一方面,今年部分地区小麦遭遇不利天气影响,产量同比略减;另一方面,今年小麦上市时间早,旺季收购较往年提前。收购工作开始以来,农民售粮踊跃,大多采取即收即卖方式,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我国夏收小麦产量为13816万吨,同比下降0.1%,推算小麦收购量已占产量的72.5%,市场余粮同比明显减少。
据调研,当前主产区社会余粮同比减少三成以上,贸易商小麦库存同比下降约15%。托市收购量超出预期,加之各级储备粮轮换收购,政策性收购对民间小麦存量阶段性锁定作用明显。
由于新麦上市以来价格波动频繁,贸易商为控制风险,大多随收随走;制粉企业收购心态较为谨慎,一些大型企业收购了部分库存,中小型企业基本上随用随收,刚需采购;饲料企业前半程收购积极性较高,后期因小麦性价比下降而逐步减少了收购,但刚需收购持续。
综合估算,今年夏粮集中收购结束后,小麦市场社会余粮同比明显减少。随着市场粮源逐渐消化,基层粮源出售量减少,小麦市场供需有向偏紧方向发展的可能。
终端企业采购维持刚需
今年以来,国内面粉市场消费持续低迷,旺季不旺特征明显。当前制粉企业大多反映运营困难,加工处于亏损状态,小麦收购以满足刚需为主,增加库存的积极性不高。
9月底,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2720~2760元/吨,周环比持平;麸皮出厂价1750~1800元/吨,上涨30元/吨。9月29日,华北黄淮地区制粉企业平均理论制粉利润-30元/吨,亏损周环比扩大10元/吨。其中,河北石家庄-7.8元/吨,山东济南-42.5元/吨,河南郑州-40元/吨。
据市场分析,当前制粉企业小麦采购仍显谨慎,大多根据门前到货量及自身库存灵活调整收购价格。随着集中收购期结束,小麦市场收购主体将会减少,后续麦市收购主力军角色或发生转移,制粉企业市场话语权将不断增强。
今年新麦上市后与玉米的价差较小,小麦饲用消费量同比明显提高。后期因玉米价格不断下跌,价差逐步拉大,小麦饲用替代优势减弱。9月底,山东玉米价格跌至2300元/吨左右,小麦、玉米价差已达140元/吨,饲企大多按需采购小麦。机构预测,今年小麦饲用量或达正常年份的2000万吨左右。
政策仍将稳定市场预期
夏收以来,为保障种粮农民利益,稳定小麦市场预期,国家有关部门重启了连续四年没有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。实践证明,在市场集中供给压力较大、终端需求跟进不足的情况下,政策性收购成为稳定阶段性麦市的“主心骨”。
随着小麦集中收购期结束,尽管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作用逐步减弱,但其稳市稳价效应仍然存在。尤其小麦最低收购价是托底价格,对后期小麦市场稳步运行始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。
按照惯例,当年夏收结束后,国家政策性小麦将在10月份重启拍卖,但最近两年均推迟至次年1月份。市场关注在库的2017年和2019年托市小麦拍卖时间及拍卖底价,因这部分小麦存放时间较长,客观上有尽早出库的需求,若四季度开始拍卖且底价较低,将对小麦价格走势形成压制;如果2026年上半年再行投放,今年后期小麦市场压力则会减轻。笔者认为,今年政策性小麦恢复拍卖的日期也不会早。即使拍卖,投放量也不会太大,或以稳定市场、保障供给为主。
四季度利好或多于上年
夏收以来,国内小麦市场价格虽然震荡频繁,但始终没有明显突破政策端预期限定的波动区间,市场机会并不多。进入四季度,市场购销重心转向秋粮,小麦关注度将降低。
机构预计,2025/2026年度国内小麦市场供需结余1200万吨,同比减少。后期麦价主要支撑因素:一是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力度较大,收购数量超出预期,利好后市行情;二是华北黄淮地区小麦饲用替代持续时间较长,替代量同比明显增加;三是小麦进口量处于历史低位,外部供应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减少。
但需注意,终端市场消费偏弱,且陈麦库存充足,后期若行情好转或迎来陈麦批量出库。因此,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仍然不大。国际市场小麦供需宽松,价格缺乏持续上涨动能,预计后期我国小麦进口数量或延续低位。
综合分析,尽管后市小麦供需面利多好于上年,但市场总体供需宽松的基本面整体难以改变。预计四季度麦市行情仍将以稳中区间震荡为主,大幅涨跌的概率不大。建议市场主体保持理性,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库存和购销,以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。